與性能的進步相比,磁盤容量的進步顯然更為驚人。今天,SATA磁盤的容量已經可以達到400GB,是20年前最大硬盤容量的2萬倍!
  
    然而容量和速度的進步,僅僅是整個存儲技術發展中一個小小的伴音,存儲系統結構和應用模式的發展才是其真正的主旋律。
  
    1988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等三個研究者最早提出了RAID的概念。這一概念歷史性的改變了磁盤存儲在主機系統中的使用模式,使應用系統對存儲空間容量和性能的要求第一次脫離了實際物理磁盤的限制。
  
    1994年,用于存儲系統的光纖通道技術誕生。它在空前的提升了存儲設備通道性能的同時,也使存儲系統連接方式更為豐富。隨后不久,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光纖通道技術催生了SAN的概念,即所謂存儲域網。SAN架構的提出,使存儲系統正式的脫離主機和運算系統,標志著存儲技術作為一個獨立技術領域的形成。
  
    1998年國際存儲工業協會(SNIA)成立,更加明確了存儲技術的獨立性。協會成立之初就開始著手制訂一系列的技術及協議標準,清晰的界定了存儲行業應該涉及的領域以及與相關行業的交互界面。


    存儲行業成功的獨立以及SAN概念巨大的成功,使一批原本默默無聞的公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以光纖交換技術見長的Brocade公司和McDATA公司、以生產光纖適配器為業的Emulex公司、以數據備份保護技術立足的Veritas公司等,都迅速成長為全球知名的企業。存儲行業的領頭羊—-EMC公司,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舉成為整個高科技行業的旗幟型企業。2000年元旦,美國Nasdaq股票交易市場新世紀開市的鐘聲,就是由EMC公司前任CEO,現任董事長Michael Ruettgers先生敲響的。
  
    存儲行業正式形成之初,與SAN概念一起大行其道的還有一個重要概念不可不提,那就是NAS,即所謂網絡附屬存儲。1999年至2000年間,在NetApp、Auspex等公司的推動下,NAS的受認可程度達到了頂峰,這一點從NetApp公司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球dot-com泡沫破滅之前,NetApp公司僅憑借其NAS產品的銷售,就名列當年全球所有高科技公司第278位,足以令諸多老牌綜合性高科技企業汗顏。
  
    從本質上講,SAN與NAS并非對立技術。但出于業務角度考慮,各存儲廠商有意無意的將其對立起來,以至于業界關于SAN和NAS哪個更好的爭論持續了數年之久。2001年SNIA建立了共享存儲協議標準框架,使人們清楚的認識到SAN與NAS技術的區別與關系,此后爭論對比之聲漸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SAN與NAS融合之聲。
  
    在各種SAN與NAS融合的討論中,iSCSI技術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各廠商追逐的熱點。2001年其1.0版本正式面市之后,不僅傳統存儲專業廠商競相采用,就連IBM、微軟、Intel和Cisco這樣的IT巨無霸們也紛紛對其窺探嘗試。雖然時至今日iSCSI的市場接受度仍是差強人意,但各廠商對此的熱情卻絲毫不見降溫,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最近兩年甚至出現了一批專門進行iSCSI產品開發的小公司,都押寶iSCSI市場能夠迅速崛起。
  
    在連接協議技術一片火熱的同時,存儲管理等其他技術也蓬勃發展著。虛擬存儲、SRM、CIMOM、ILM、內容尋址等等一連串的新名詞、新概念不停的從地上冒出來,從天上掉下來,從舊技術上延伸出來……
  
    今天的存儲行業正經歷著從發展到成熟的轉型期,一方面新的技術和應用模式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各公司間的并購和各產品技術間的整合也滌蕩著全球存儲領域。相信不久的將來,存儲領域也會像其他成熟領域一樣,重新回到寡頭時代。與20年前不同的是,產品和技術將極大豐富,用戶的需要將極大滿足。


    本文版權歸作者及DoSTOR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editor@dostor.com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存儲在線-存儲專業媒體 » 董唯元存儲專欄 從1985~2005漫話存儲技術20年
分享到

dostor

相關推薦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双性老师灌满浓jing上课h,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攵女乱h边做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