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存儲產業服務平臺

張冬:傳統外置存儲系統或將迎來嚴酷冬天

本文作者:冬瓜頭(張冬),《大話存儲》及《大話存儲2》作者,DOSTOR存儲論壇版主,作者博客地址:http://space.doit.com.cn/35700。聯系QQ&Email:122567712@qq.com

1、存儲這十年

眨眼間,擔任存儲產品設計規劃工作已經一年多了,對存儲系統的發展有了一些感觸。在2002~2009這7年里,應該說是存儲行業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時期,那時候國內有不少工程師活躍在各種技術論壇,討論存儲系統的基本原理、部署配置等。我記得那段時間內,IBM從LSIOEM過來的FAStT系列的存儲系統在國內被廣泛使用,技術論壇里基本都是關于這個系列存儲系統的討論。高端存儲的討論則基本聚焦在IBM的Shark系列,當時國內對EMC以及HDS等專業存儲公司的產品的關注和探討明顯不如IBM,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IBM的存儲大量隨其服務器捆綁,而EMC和HDS這兩家公司當時只有存儲產品。再后來就是FAStT的換代產品DS4000系列,再后來就是DS5000,這幾代產品均是OEM自LSI,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硬件規格不斷提升的過程。然而,存儲行業就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首先要長身體,但是身體長到一定階段,就需要長心智了。隨著上層業務的多樣化發展,底層存儲不僅僅再只是一個提供數據存儲的盒子,它需要一些靈活易用的數據管理功能來豐富它的價值,比如快照克隆、擴容復制、壓縮重刪、超供回收以及虛擬化等等。

在中國,存儲從業人員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從這10年期間國內的幾個著名存儲論壇討論的課題便可以看出,從當初的一知半解,還在討論所謂SAN、FC、光纖這三者的概念和區別的階段,一直到后來討論起各廠商中高端存儲設備的內部架構以及各種數據管理特性原理、實現、價值及應用場景,隨后更進一步,討論起存儲系統的選型、部署和規劃管理等。我相信隨著國內業界對存儲的不斷認知和積累,首先是廠商與集成商,隨后便會是終端客戶,隨著從業人員水平的提高,終端客戶越來越難忽悠,這樣就會形成更加專業的氣氛和促使國內廠商不斷自主研發進取的動力。

十年間,細數存儲廠商的變遷。IBM在2008年將早先收購的XIV推向了市場,并且定位在高端存儲級別,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是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僅象征著傳統高端存儲的封閉式架構土崩瓦解,而且還引起了一股Scale-Out熱。緊其隨后,EMC把經營了多年的傳統高端Symmetrix DMX系列的核心軟件遷移到了開放式硬件平臺上,推出了新一代Scale-Out高端存儲系統Symmetrix V-Max;之后一年HDS也按耐不住,將其傳統高端存儲USP V也遷移到了開放硬件平臺,變身成了VSP存儲系統,也宣稱為Scale-Out架構,但是VSP并不是十分開放,其形態上我認為依然是傳統高端的封閉式架構,但是CPU從PowerPC變成了Intel x86,同時保留ASIC芯片,外觀上采用大背板,CPU、內存、IO板分離式熱插拔,這些依然還是傳統高端存儲系統的元素。

2011年,EMC將其Celerra產品當做機頭,后端掛接Clariion存儲,包裝成了VNX系列,當然硬件平臺是升級之后的。這個產品沒有什么本質創新。但是其同時推出了一款低端的VNXe系列,這款產品看似低端,其實暗藏玄機。在筆者在今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VNXe會給存儲系統帶來顛覆性變革么》中詳細剖析了VNXe內部并且做出推斷,存儲+虛擬機就是百變金剛。存儲+計算,即應用存儲很有可能會是后續外置存儲系統的發展方向。果不其然,9月份的VMware World大會上,EMC毫無遮攔的表述了這個觀點,存儲直接運行虛擬機,直接與應用結合,搶占部分服務器市場。在應用存儲這方面國內某軟件公司就頗具前瞻性。

2010年,IBM將其多個產品的多個模塊進行了堆疊組合,形成了Storwize V7000中端存儲產品,這款產品可以說是IBM真正自研的第一款中端存儲系統。EMC在經歷了Symmetrix V-Max變革之后,在中端存儲系統產品線,也將其CX系列做了終結,換面為VNX系列,后者實則是CX系列升級的硬件版本加上Celerra NAS機頭組合而成的一款所謂Scale-Out的統一存儲。

就在本月,HP也成功的將收購的3PAR存儲硬件升級之后包裝為P10000產品型號。

說道統一存儲,不得不說的則是NetApp。作為EMC的頭號對手(存儲界僅剩的三家專業聚焦存儲的巨頭為EMC、NetApp、HDS),NetApp是一個老牌存儲公司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靠獨立NAS起家(取代當時的Linux服務器做NFS共享的方式),本世紀初通過在文件系統上虛擬塊空間從而支持了塊級訪問,并包裝為“Unified Storage”概念,廣受業界追捧,統一存儲的概念一直到現在還沒退火。NetApp憑借其強大的增值功能和簡便的配置占據了NAS市場老大的位置。從最早期的FAS270、FAS980,到后來的FAS2000、FAS3000和FAS6000,再到后來的FAS3100,一直到最近的FAS3200和FAS6200,NetApp在硬件平臺上遷移的很平穩,形態上沒有什么大動(除了最近的FASx200系列平臺支持IO擴展柜之外)。NetApp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軟件,它沒有精力去自己搞出類似某公司那樣的十幾款硬件盒子形態,這樣做對它沒有任何意義。從其Ontap7.0操作系統開始,支持Flexvol特性,這也是存儲業界第一個Thin技術的原型,但是Thin這個詞好像卻并不是NetApp推廣出來的。其核心層WAFL文件系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角色,號稱“The last word in filesystem”的ZFS就是借鑒了WAFL的思想并在多方面進行改良的文件系統,以及變種BTRFS。

2008年的存儲界還有另一件大事,本文筆者的專著,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大話存儲–網絡存儲系統原理精解與最佳實踐》出版了,它是第一本將存儲系統基本概念和原理清晰透徹進行表述的存儲書籍,在業界引起了廣泛好評,讓不計其數的初學者快速入了門,為國內存儲行業迅速孵化了一大批存儲潛在人才。兩年后,《大話存儲2》也順利出版了,大話2厚度超過900頁,可以說是存儲界前所未有之鴻篇巨著,其內容涉及了存儲技術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國內學術界也獲得了高度評價,并且成功進入了各大院校的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同時也成為了各大國內集成商以及存儲廠商研發人員手頭必備的書籍;同時也受到不少美國硅谷存儲界人士的好評。

然而,看似紅紅火火的存儲市場,即將迎來的可能會是一個嚴酷的冬天。

2、存儲下一個十年

書接上文。從存儲產品形態變化可以看得出來,在硬件形態上,高端存儲傳統架構崩塌,轉為開放式架構,那么存儲與服務器架構已經沒有本質區別,這一步的變化已經奠定了外置存儲系統體系走向崩塌的基礎。一個事物總是要向前發展,傳統雙控存儲系統在大架構體系上已經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搞頭了,所以不得不向Scale-Out架構來發展,就像CPU多核化一樣,上百核的CPU都已經可以商用了,那么對于存儲系統來說,Scale-Out的下一步又會是什么呢?在沒有革命性新技術出來之前,我認為外置存儲也就只能這樣了,無非就是硬件規格、接口速率的提升過程,激進一些可能直接以磁盤為單位來做Scale-Out,讓控制器節點數達到系統內的硬盤數量級,而每個控制器節點規格可以降低,但是這始終還是Scale-Out。

那么我到底想說什么呢?憑什么我認為外置存儲系統后續日子會越來越難過?這還得從最近的兩個東西說起,一個是固態存儲介質,另一個,則是炒得火熱的云。

2.1 存儲與服務器同質化

上一代存儲產品在硬件上還是頗具特色的,尤其是以EMC Symmetrix和HDS USP為代表的高端平臺,大背板上安插CPU板、內存板、IO板等。而且上一代高端普遍使用PowerPC處理器。上一代中端產品,到處可覓見ASIC的身影,比如IBM DS4000/DS5000,HDS AMS2000等。而到了這一代,Intel處理器x86硬件平臺似乎已經統治了從高端到中端甚至中低端的存儲陣列,內部架構與普通x86 PC服務器無異,只是外觀以及其他一些專門為硬盤槽位以及維護性考慮的細節上略有不同。只有低端一些產品依然使用ASIC來降低成本。

外置存儲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在硬件上失去了它獨立發展的“借口”。其次,在軟件上,外置存儲的借口也越來越脆弱。隨著各種卷管理軟件,比如傳統的LVM、CLVM甚至GLVM以及Windows平臺下的動態卷越做越強,還有Symantec從Veritas繼承下來的馳騁多年依然寶刀未老的VxVM以及Storage Foundation平臺,再加上號稱“The last word in filesystem”的ZFS以及其變種Btrfs,甚至原Sun公司的統一的存儲軟件ComStar等平臺,這些角色的發展對于傳統外置存儲的軟件層來講,都是威脅。比如ZFS,容錯保護、數據校驗糾錯、快照、Thin、Dedup、Clone、Replication等外置存儲用來增值的特性,它也都已經集成了,只要將其架設到JBOD或者服務器自帶存儲介質上即可形成一個差不多的存儲系統,既可以用作自身使用,也可以通過SCSI Target向外部提供存儲空間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儲設備。

2.2 固態存儲介質終將一統

固態存儲介質的好處就不必多講了,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固態存儲介質遲早會取代機械磁盤,這也是大勢所趨,雖然短期內不太可能,但是不排除若干年之后不會發生。固態存儲介質的可靠性、容量、存儲密度以及成本均會越來越變得讓人容易接受。機械磁盤屆時已經沒有必要存在,而磁帶可能相對于機械磁盤稍晚些一樣會被固態存儲介質所替代。Flash硅片也有不同的規格等級,使用低規格大容量的Flash陣列完全可以提供比傳統物理帶庫或者VTL更劃算的備份介質。這樣,從RAM到歸檔設備一條路下來就不會有任何機械部件存在,而且性能和成本可以是平滑下降的。

我曾經在某客戶機房看到過某公司高端存儲產品,占用了整整一個機柜的空間,風扇呼呼的吹著,噪音讓人頭疼,結果上面只插了幾十塊甚至十幾塊磁盤。這其中其他原因暫且不提,你懂的。咱們拋開其他因素,從任何方面講,這都屬于投資浪費。這幾十塊機械硬盤在高端存儲上所能提供的性能,可能只需要幾塊SSD就可以滿足了。至于容量方面,目前很多場景容量都是過剩的,由于機械盤無法提供太高IOPS,不得不用幾十塊甚至上百或者數百上千塊磁盤來堆出所需要的性能,然而磁盤容量的增長速度遠比性能增長速度快,那么數百塊600GB的磁盤,就可以達到上百TB 的空間,而這些空間絕大多數可能都被浪費了,只因為單個機械盤性能不夠。機械盤拿數量來換性能,容量過剩。;而SSD則是性能過剩而容量稍小而且價格太高。但是容量和壽命問題可以隨著技術發展不斷得到解決,價格也會不斷降低,而且如果從耗電、占地等個方面綜合判斷,SSD的$/IOPS顯然是劃算的。

2.2.1 歷史車輪不可阻擋

外置存儲控制器的前世形態其實是插在服務器里面的Raid卡,后來為何會擴充出去獨立成為“存儲系統”?多種因素,性能和空間問題為主要,另外一種因素是用于多主機共享存儲,后面這個因素目前看來,有點雞肋,到底有多少主機需要與其他主機共享空間?他們只是在“共享同一個設備”,真正需要共享空間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特殊應用,比如視頻領域、Web Server集群、HPC集群等等,而這些場景畢竟有限;其次則是最近幾年Thin Provision炒作起來之后,確實可以做到全局空間動態分配回收,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用到?從這一點上看,這個因素確實是個雞肋,不會阻止底層技術車輪發展導致的上層形態的變革。所以,共享同一個設備,或者共享同一個空間,只是為技術的發展所創造的一個噱頭。而我相信當存儲形態重新輪回回來之后,又會有新噱頭被創造出來。

所謂“輪回回來”具體是指什么呢?由于固態存儲介質成本的不斷下降,性能和容量的不斷提升,體積的不斷降低,在一臺服務器中集成高密度、大容量、超高性能的的Flash介質無疑還是最方便的存儲形態。想想看,你不再需要購買什么FC HBA、SAS HBA、Infiniband HBA,也不需要理會什么iSCSI、FC、SAS協議,部署時也不需要連接一大批線纜,更不需要購置什么所謂“存儲交換機”了。所以,導致當年Raid卡進化為外置控制器的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服務器空間、容量和性能的問題,就這么輕易被Flash固態介質解決了,非常徹底,決不拖泥帶水。至于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數據共享訪問的問題,上文也說了,場景有限,有點雞肋。但是如果確實需要共享訪問了怎么辦呢?也好辦,外部網路帶寬是飛速發展的,多個獨立服務器節點完全可以通過外部網絡來將各自的存儲介質通過某種分布式卷管理系統或者分布式文件系統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共享存儲池,這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尤其是云架構炒作起來之后,這些在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所謂輪回,就是指外置存儲控制器最終在出來溜達了一圈之后,遇上了Flash擋道,最終又不得不乖乖投胎為其前世Raid卡,回服務器機箱里呆著,這就是歷史的規律。

最近也遇到了幾個企業IT管理員問了一些問題,大致是“我到底為什么要使用SAN”,如果換了幾年前,我或許直接會這么回答:“SAN可以消除孤島,數據共享”等等等等,但是現在,我不會再拿著這些當初被忽悠的詞句去誤導別人了,至少回答之前要問清楚他目前的業務類型、數據量以及后續需求等。其中有一個人我確實沒有推薦其使用SAN,因為他的業務完全本地盤就已經滿足需求,況且還是使用PC服務器,如果使用小機等擴展性更強的服務器,一臺機器上完全可以擴充到幾十甚至上百塊硬盤,對于一般通常業務來講,有什么理由去拉根線連到外面存儲上取數據呢?

有人會問,數據如果不集中存放的話,備份怎么辦呢?還可以集中備份和LAN-Free么?這個問題,如果熟知現在的備份數據流就根本無需擔心。當前來講,就算是所謂“LAN-Free”也一樣需要數據先從SAN陣列中讀出到主機,然后再從主機寫到備份介質。筆者另一篇文章《亂七八糟的“Free”》中對這些名詞有詳細的解釋。而對于DAS模式下的備份,數據只是從每個服務器本地盤讀出來然后寫到備份介質中,與SAN備份沒有本質區別,甚至速度可以比SAN備份更快。至于所謂“集中備份”,除非使用NDMP設備到設備直接備份模式,那么這個“集中備份”也沒有意義,現在數據先從主機讀出再寫到備份介質依然是主流的備份方式,這與DAS下的備份數據流沒有區別。

在來看看DAS模式下的容災。在SAN模式下,直接通過兩地的陣列做集中的數據遠程復制與接收,確實比DAS模式下每個節點單獨做復制要方便的多,這一點確實算是一個劣勢。但是回頭想想,如果這些節點是處于云中的,由兩個云之間來做容災,那么又會被統一起來。而且目前來講仍有非常大比例的系統采用的是基于應用層的數據復制,而不是底層存儲層,比如Oracle DataGuard、DB2的HADR等等,這類復制能夠保證數據一致性并且可回放,底層存儲有時候并不能完全信任,10次有2次會產生應用無法啟動的數據不一致。

另外,SAN的另一個噱頭,即“集中管理”。如果整個數據中心只有少數幾臺集中存儲設備,那管理起來確實比較方便,尤其是對一個尚沒有完善的自動化運維體系的數據中心來講。在配置存儲空間的時候,如果有一套比較好的管理軟件,那么在一個全DAS環境中配置起來也不見得要比配置集中存儲來得復雜。但對于后期維護操作,全DAS存儲環境確實會增加不少復雜度,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自動化運維工具和體系來應對這個問題。

至于各種外置存儲所提供的快照、重刪、Thin等數據管理特性,隨著芯片性能不斷提升,Raid卡上直接集成這些功能,也將不再是難事??傊?,上述的種種因素,最終都會將目前的傳統外置存儲系統逼上絕路。

2.2.2 存儲廠商面對Flash,友善還是敵對?

既然上文中我把Flash看做傳統存儲的死敵,那么目前一些存儲廠商對Flash是什么態度呢?最早痛恨Flash的專業存儲廠商是NetApp。在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引領潮流、隨波逐流、最后追趕潮流?——在荊棘中掙扎前進的NetApp》中曾經就WAFL與Flash之間的恩怨做過分析。但是不知道當初NetApp反對Flash是不是也有更深一層的擔憂,即Flash或將革掉自己的命。但是大勢不可擋,如今所有主流存儲廠商都針對固態介質做了處理,比如各種動態分級或者緩存技術。NetApp的PAM加速卡就是一張插在其FAS陣列中的PCIE Flash卡,其被用作WAFL文件系統的緩存,而不是直接承載WAFL主體數據。NetApp也曾經說過將來存儲系統中只有兩種介質——SSD+SATA,但至少目前看來,NetApp最新的FAS陣列依然是支持SAS與FC磁盤。

EMC對待固態介質的態度一向都是積極的,他知道固態介質勢不可擋,逃避是沒有用的。也曾經大有信心的說SSD將取代FC盤,并且從FAST1.0到FAST2.0再到FAST VP,一直不遺余力的讓SSD在陣列上發揮最大價值。其他廠商則基本都是追隨者,隨大流,針對SSD也都是不遺余力的支持,包括開發動態數據分級/緩存方案,以及在內核中針對Flash介質特有的IO特性做各方面優化。

FusionIO,一家專做PCIE Flash卡的尖兵廠商,在互聯網后端這個細分市場占據了不少市場份額?;ヂ摼W企業IT系統的前端和后端是當今最流行IT技術的發源地,從這里也可以對后續IT領域的發展趨勢掠探一二。FusionIO的卡,說俗了就是一種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方式,你能說它相對于SAN方式是一種倒退么?肯定不是,與其說是倒退,不如說是輪回。能在服務器本地滿足的IO性能,何必去花大價錢買個高端存儲而且性能還不夠呢?國內某互聯網公司幾乎明確了他們的觀點,即去IOE,也就是IBM的小機、Oracle的RDBMS以及EMC的高端存儲。從這一點上來看,EMC已經被FusionIO搶了不知道多少單出貨高端存儲的機會。

EMC能不有所動么?這不,EMC發布了所謂“閃電計劃”,也開始搞插在服務器上的PCIE Flash卡作為陣列的前置緩存,然而他肯定不能以后就賣卡為主了,他真正想帶動的還是其陣列,所以“閃電計劃”的最終目的其實是EMC想通過服務器主機端的PCIE卡產生一個鏈帶,后端還是要購買EMC的存儲陣列,所以閃電計劃在互聯網后端肯定是不被買賬的,EMC這段時間好像對互聯網后端額外重視,但是眼巴巴看著金子被別人挖走,心有不甘。收購GreenPlum就是一步棋。就好像看著一座金山,拼命往上爬卻發現腳底打滑,于是就去鞋店大肆采購各種鞋子。

PCIE Flash是所有傳統存儲廠商的對手,雖然有廠商比如NetApp將PCIE Flash卡用到自己陣列里給自己加速,但是敵人永遠是敵人。

固態存儲介質讓傳統外置存儲難受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傳統外置存儲控制器一般為每臺設備雙控制器,這臺設備后端如果掛太多SSD,由于固態介質響應時間和IOPS“過高”,則會無法發揮出這些ssd的性能,可能在20塊左右就可以飽和一臺中端存儲的性能。如果后續SSD真的全面取代機械盤,那么外置存儲控制器就會成為大瓶頸,陷入不利環境。從這一點上來看,傳統外置存儲走向Scale-Out分布式,增加CPU/RAM與盤數的比例,是支撐全SSD的一個必要條件。

2.2.3? VTL已經成為備份軟件廠商的傀儡

VTL也算是一種外置存儲系統。VTL這個東西已經賴乎乎的存在了很長時間了,其幕后始作俑者其實就是一些主流的備份軟件廠商。這些壟斷廠商在操控各種物理帶庫、磁帶機的磁帶和機械手方面擁有大量積累,一般廠商較難掌握,所以這套接口寧愿保留,哪怕介質從磁帶換成了硬盤,操控和數據接口也要保留。對物理帶庫體系的操控、對上層應用的數據接口以及備份之后數據的生命周期管理,這三大件就是這些廠商的生存根基,他們不想失去任何一個。

僅有少數的愿意創新的新型備份軟件廠商或者初創不久的廠商才會去推廣純D2D備份,更加專注于上層的數據備份與恢復管理,探索創新。這些廠商在物理帶庫、機械手等方面基本沒有積累,那么他們就是讓VTL徹底退位的人。而隨著存儲廠商越來越看清市場,在數據保護方面發力的廠商會越來越多,傳統體系下的壁壘一定要被沖垮。而后續低規格大容量的Flash作為備份介質是必經之路,如果那時候的數據和操控接口依然沿用傳統物理帶庫的SCSI流式指令以及機械手控制指令,就非常說不過去了。Flash是可以隨機尋址的,控制Flash選擇和讀寫的是片選器(Chip Enabler)以及ASIC芯片,都是電子器件,何來機械手?任何方面都說不過去。

VTL接口被替代之后,下一步就需要數據記錄格式的替代,讓備份之后的數據直接可以看到,直接可以從備份介質中恢復到源端,而不是使用物理磁帶的格式去讀寫和存放。

所以,傳統物理磁帶以及VTL備份介質體系也即將走向終結。

2.3 云計算架構最終會將存儲“埋起來”

既然傳統存儲盒子或將枯萎,那么是否可以做點高層的脫離盒子的東西,比如虛擬化,數據遷移等數據管理方面的“智能一些的盒子”或者方案呢?很不幸的是,這條路可能也將會被堵了。

2.3.1 陣列能做的,云幾乎都能做

什么是云存儲或者存儲云?我是這么定義的,傳統外置存儲就是用幾個控制器來掛起后端的磁盤擴展柜,然后對外提供存儲空間;而存儲云就是用一堆服務器上面跑的軟件當做控制器,掛起后端一堆異構廠商的各種存儲介質包括JOBD、雙控或者多控陣列、NAS、VTL、帶庫等等并向外提供各種不同訪問方式的存儲空間。服務器集群上跑什么軟件?當然是某種分布式卷或/和者分布式文件系統,這種系統具有原生的異構支持,不管底層使用誰家的陣列,都可以被收納為存儲資源。當然,像傳統陣列一樣,僅僅有了存儲空間就夠了么?存儲云當然還需要做各種數據管理功能,比如容錯、快照、Thin、重刪、動態分級、克隆、遷移、遠程復制、容災等等。這些特性,在一個分布式文件系統或者卷管理系統上是完全可以做的,但是一些比較耗費計算資源的比如重刪,則可以下放給底層設備來做。云為何不信任,或者說不能夠信任底層設備上原配的這些功能呢?答案很簡單,就是異構支持。存儲云中總不可能只有一家設備廠商的設備,而不同廠商的設備之間的這些特性又是不兼容的,所以只有在上面的虛擬化層,也就是分布式數據管理層來處理這些特性,此時,外置存儲系統就是徹徹底底的一塊大硬盤,不管你是EMC Symmetrix還是HDS VSP/USP,還是JOBD,甚至或者是服務器本地磁盤,是否是Scale-Out架構甚至都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上層的虛擬化層自己可以Scale-Out。對于云來講,或許只有磁盤有意義,其他比如JBOD、控制器、Scale-Out架構之類,云統統不在乎。

2.3.2 觀VMware動作,體會后續趨勢

當年EMC收購VMware,誰也不曾想到VMware會有今天的市值。如今VMware已經是云架構中的核心角色。既然已經成為核心,那么就有權利發布一系列接口讓別人來適配他。從第一個比較系統的VAAI,到第二個VASA,再到將來會發布的第三代API。

在第一代VAAI中,VMware只是將一些原本由Hypervisor做的數據操作工作下放給了外部存儲系統來做,提高效率,從其全名vStorage APIs for Array Integration就可以隱隱領會出VMware還是比較看重外置存儲的,能夠將重要任務交給它們。

而在第二代VASA(vStorage APIs for Storage Awareness)中,顯然可以領會到VMware進一步控制外部存儲的欲望,VMware需要了解到更多的外部存儲的信息。做過底層存儲開發的都知道,硬盤驅動程序會探知控制器后面所掛的硬盤的各種信息,包括容量、是否支持WriteBack模式緩存及具體類型、是否支持隊列、最大傳輸單元等等。而VMware這套VASA接口分明就是做了硬盤驅動的工作,以便后續更好的對外置存儲進行控制。顯然,外置存儲對于VMware,就相當于一塊大硬盤。

而就在今年的VMworld大會上,VMware的動作已經顯露無疑,VMware計劃將vSphere環境中的存儲管理和精簡配置進行“根本性的”改變,無需再設置LUN、RAID組合NAS掛載點,VMware工程師Satyam Vaghani稱新版API將使用工具如I/O Demultiplexer、Capacity Pool以及VM Volume。對于這第三代存儲API的細節尚不知,但是從字面來看,第三代API將會對外部存儲實現徹底的大統一,任何存儲廠商在VSphere下都被同質化,誰也別想冒出來,那些傳統的特性對于VMware存儲虛擬層來講,都是小兒科。

各廠商新產品的宣傳噱頭上,除了硬件規格之外(其實硬件規格大家都差不多),就是對固態存儲介質的應用方案,再就是與云搭上邊,也就是Thin以及VMware API支持。

綜上,外置存儲系統在經歷了從服務器內置到外部獨立控制器的進化過程之后,在虛擬服務器的召喚之下,其地位又回到了原點。

3、外置存儲后續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這場殘酷的嚴冬,對于國內外置存儲廠商來講,將會是一個異常難熬的過程。而那些專注于硬件上層功能、方案的存儲廠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比如備份容災等,不管底層采用什么介質、什么架構,用戶對備份和容災的投入將是持續的。而且當機械操控協議徹底被廢止,也就是VTL真正被淘汰之后,備份軟件廠商就會更加專注于數據的管理,而且門檻會降低很多,會催生更多競爭者進入,而不再是幾家在機械操控協議和兼容性方面有多年積累的廠商把著那千年陳糠來壟斷市場。當然,這些廠商不能只在備份容災方面發展,“存儲”這個詞不僅僅是硬件盒子+備份容災,比如還有數據管理、應用存儲優化等等

做盒子的傳統外置存儲廠商怎么辦?這類廠商生存在IT生態鏈最底層,鋪開大攤子,拼規格,拼價格拼量,備貨、物流、維護,好不熱鬧,可是這一層卻是利潤最低的。而現在他們的死敵固態存儲介質正在茁壯成長,IT大架構也在向著云方面發展,他們只能望洋興嘆。

傳統存儲廠商轉型迫在眉睫,尤其是那些專注于生產存儲產品的廠商,要么做成全球最大的存儲盒子加工廠,以量取勝,要么就往上走,讓存儲設備直接體現業務價值,而要往生態鏈高層遷徙的話,就必須脫離做盒子的老思想,盒子里面有什么東西能解決用戶什么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而如果想傍著云來做些東西的話,存儲+云就是所謂“云存儲”?“云存儲”其實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存儲都是云存儲,包括單塊硬盤。存在的只有存儲云。前者是依然想以存儲為中心,而這可以說是逆勢而為。而存儲云則是以云為中心,也就是以將任何形式的異構存儲空間整合利用的云虛擬化層為中心。如果對這一點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做云存儲就是去做一款新形態的分布式存儲硬件,那基本上還是走老路。

但是如果去做存儲云,也就是專注于虛擬化整合,那么這與存儲硬件就基本脫離關系了,而完全轉向了數據中心管理軟件,或者說通俗點,網管領域,或者說的專業點,自動化運維領域。

最后,不得不說一下賽門鐵克。其實是賽門鐵克所收購的Veritas的Storage Foundation(SF)產品,這東西真的是個很好的胚子,他可以適配任何異構存儲,將底層存儲空間虛擬化成大的統一存儲池。但是SF貌似生錯了年代,太超前了。當云架構有這個訴求的時候,機會就擺在眼前了。賽門鐵克已經擁有了多廠商支持的平臺,那么對于他們來講,開發一個用于云底層的大統一的存儲基礎架構從而為各種虛擬機Hypervisor提供底層資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們就靜觀其變吧。

小結

后方被固態存儲介質追殺,前方則遭遇云架構的圍堵,傳統外置存儲,將會走向非常窄的道路,需要外置存儲的場景將會僅限在少數行業的少數系統中,僅有少數廠商掙扎存活,偃旗息鼓,然后漫長的等待著新技術新革命時代的到來。更有甚者,單純存儲廠商或被IT巨鱷們收購也不是沒可能。

而我們這批所謂“做存儲的”,出路在何方?看來我還是回家呆著繼續大話存儲誤人子弟吧。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存儲在線-存儲專業媒體 » 張冬:傳統外置存儲系統或將迎來嚴酷冬天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双性老师灌满浓jing上课h,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攵女乱h边做边走